长500米,宽500米,占地25万平方米的鸡鸣驿站坐落在张家口怀来县城西40公里处。当鸡鸣驿站出现在我们面前时,许多人都被这恢弘的建筑吸引住了。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城门上,刻着“鸡鸣山驿”四个大字,拱洞高耸,宽厚的大门洞开。

  

  “这是一座始建于元代,历经明、清两代的古老驿站遗存,有6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功能最完备的大型古驿站。现有住户300多家,1000多口人。城墙四周均匀分布着4个角台,东西各开一城门,建有城楼,城外有烟墩。全城周长 2330米,墙高12米,设东西两门,城门上方筑两层越楼。 ”

  

  讲解员穿着白色衬衫,耳朵上带着耳麦,如今旅游景点的解说员大多是这种相貌俊秀、口齿伶俐的年轻姑娘,她们流利地背诵着解说词,却对面前的景物缺少足够的情感。

  我们穿过拱形的高大的城楼,两侧的大门上镶着铁板,莲花形状的铁钉牢牢地钉在铁门上。墙里层的夯土是元朝建的,表层砖石明朝砌的,门洞两旁砖上留下的斑痕是马车经过时留下的痕迹。

  我用手摸着城墙上破损的砖石,眼前仿佛看到当年这里繁华的景象。

  

  据史料记载,鸡鸣驿始建于元代,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在通入西城的大道上开辟驿路,设置“站赤”,即驿站。到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鸡鸣驿扩建为定货府进京师的第一大站。清康熙年间,设驿臣主管驿站事务。

  鸡鸣驿在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建土垣,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砖修城池,此城中部建玉皇阁楼,城四角分筑角楼。东西“马道”为驿马进出通道,城南的“南官道”即是当年驿卒传令干道。

  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将城墙重新修理,并在城东筑护城坝一道。

  

  驿站是古代的邮局和招待所,在中国历史上曾起着重要作用,担负着传递政令、飞报军情、运送给养、接待使客的任务。

  古代传递消息和发放官文都用快马,后因马的体力和奔跑的距离都很有限,要完成数百公里的传递不得不中途换马,所以就在沿途每60里地建立一座马站,后来这种马站又演变成接待过往官员、商人的临时驿站,同时完成传递信息和邮件,也起着军事城堡的功能。可以说,驿站在古代起着现代邮局和军事基地的作用。

  

  自从1913年北洋政府“裁汰驿站,开办邮政”,许多驿站就被关张了。因此鸡鸣驿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被称为邮政考古、机要考古的一座“活化石”。

  1982年,鸡鸣驿被河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3年、2005年,鸡鸣驿两次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列入100处世界濒危遗产名单。

  

  我跟随讲解员向驿站内走去,一条宽约十五米的大道直通西门,笔直宽敞,无遮无拦。可以想见当年驿卒夜持炬火、飞马传驿,行人避让的紧急壮观的情景。

  据解说员介绍,元朝建城后,各种基础设施就陆陆续续建好了。鸡鸣驿的布局是"三横两纵",5条贯通东西、南北的大街,将驿城按"井"字不均地分为3区9块12片。

  东西走向的头道街区域主要是军政管理和商业服务区,南北走向的西街区域是驿站的核心设施,东北为驿仓区,正北为驿学区,宗教建筑则遍布全城,驿站里还有庙宇和戏台。

  

  在明清驿站鼎盛时期,这里非常繁华,有380多户1000多人口,有38家商号,十几座庙宇,8个戏台。给皇帝送信的邮差到这里换马;南来北往的客商在这里歇脚,再去其他地方经商;押解犯人的解差也来驿站休息过夜。

  

  如今,住在驿站内的居民的收入主要在靠驿站外种植的玉米和驿站旅游,但驿站内的商铺并不多,有几家就是销售古玩等老玩意儿。我们团队中“藏龙卧虎”,许多人都是研究和鉴赏文物方面的专家。

  我们走进一间古董店,里面光线很暗,几个北方大汉在里面做生意,是那种走南闯北惹不起的人,我马上就撤了。

  

  街上很多当地的中年人,他们似乎什么都不做,就坐在门槛上待着,彼此之间也不说话。我问他们是不是这里的老住户,他们抬起眼皮看了我一下,却懒得说一句话。

  有两个男人坐在一扇大红门前,红门上挂着一把锁。我问这里是不是他们家,他们只回答两个字:“不是。”是这么金口难开吗?

  

  街上也站着或坐着一些女人, 她们就那么空手站着或者坐着,没有一个人手中拿着毛活儿,或者做什么针线活。完全没有南方那些小镇开门做生意的热烈景象。

  是北方人没有做生意的脑子还是天性懒散呢?在南方的任何地方,当你看到一个女人,她总是在干着活,手里不闲着。

  

  我悠闲地在街上散漫地走着,有些院子已经是断壁残垣,但也有精心雕琢的青砖瓦房,古老的土砌房屋经过岁月的风霜雨雪,仍然坚强地矗立着。

  保持原貌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当地政府就规定。鸡鸣驿站里的民房不允许折旧建新,一定要保持原貌。

  我的目光忽然被一个窄小的小巷子所吸引。有人告诉我,慈禧老佛爷在逃难时,曾经在那里的一户人家过了一夜。真有此事呀,马上去看看。

  

  我走进小巷子,来自西安研究古建筑的祁先生用脚比划了一下,说这个巷子宽一米。“我的每一步就是一米。”为测量而生的脚步还是后天训练出来的呢?

  这条巷子很深,老佛爷曾经住过的小院坐落在驿城一街北48号,门外的砖墙上刻着一行字:鸿禧接福。

  

  院子里的石板地打扫得很干净,老佛爷住过的房子在西厢房,进门处有一个小厅,里面有放鞋子的柜子。祁先生说:“这个二道门的作用还在于可以保暖。冬天从外面进来,先在这里驱赶寒气,再进房间。”是这么个理,劳动人民有智慧。

  

  慈禧睡过的房间朝阳处有一个大炕,西边墙上挂着慈禧的像,下面放着两张椅子,极为简单的布置。老佛爷也有这样的落难时刻。祁先生说:“这家不是有钱人,你看这房檐上没有什么雕刻等装饰。”

  祁先生还补充说:”这里房子的设计很有北方特色,门要深进去两米左右,主要功能是防风。“原来如此,我在北方看到农户家这样的设计,原以为只是为了在屋檐下坐着挡雨。现在看来,这样的设计风雨都一起挡住了。

  

  我和祁先生走进旁边街道的一户人家,看起来很不起眼。祁先生却说,这家比刚才老佛爷住的那家有钱。“你看,他家进北房有台阶,把房子给托起来了。这是有钱人家的设计风格。”我猜想,这就是步步高的想法吧。

  我发现,这家住户的东厢房上贴着出租字样的告示。

  

  我走到鸡鸣驿另一头的城楼,登高望远,一座四四方方的城池在眼前伸展开来,城外是一片片玉米地铺开的青纱帐。

  有人告诉我,每逢农历四月十三--十八,这里都举行隆重的鸡鸣山庙会,十五是最热闹的一天,常有京津、晋、蒙等地的善男信女专门到此逛庙敬香,祈求平安。腊月十六、二十一、二十六是年集的日子,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此交易。

  鸡鸣驿站的百姓生活已有很大改变,每逢农历初十、十六都是集日,不过交易地点已从原来驿城头道街迁到鸡鸣驿城西门外的集市大街上。“你们要是逢年过节来,就能看到这里的热闹了。”

  

  我在网上发出鸡鸣驿的照片,有朋友问是否值得来此一游。我想,无论从旅游还是从文物角度上看,鸡鸣驿站这座保存基本完好的古城仍不失当年风采,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是一个旅游的好地方。

  看下面图中远处笼罩在雾中的就是鸡鸣山。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