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到7月31日,海淀博物馆与颐和园管理处联合推出《皇室遗珍——颐和园藏慈禧用瓷暨晚清御窑瓷器展》。此展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圆明园的情思——大雅斋瓷器”、“紫禁城的印记——体和殿与储秀宫款瓷器”、“先朝的追慕——仿古类瓷器”、“太后的庆典—慈禧万寿用瓷”“颐和园的光阴——宫苑日用陈设瓷”。共展出55件颐和园藏瓷器。

  身处变局中的慈禧

  历史总是隔着一层纱,人们或许无法看清她的全貌。但作为晚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统治时间长达48年之久,历史舞台上,她无疑是站在聚光灯下的那个人。

  慈禧太后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回民起义,又支持洋务运动,某种程度上,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延续了清王朝的国祚。但这段被称为“同治中兴”的历史时期,与同时代的日本明治维新,或是早已进入工业文明的西方列强相比,其近代化的程度已远远落后。1894年,这一年是慈禧的六十大寿,原本要轰轰烈烈庆祝的“万寿庆典”也因中日甲午战争的“搅局”而黯然收场。其后又因八国联军侵华而仓皇“西狩”。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时局与奢靡浮华的宫廷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颁布《宣示预备立宪谕》,宣布“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慈禧太后晚年主持新政改革,帝国的危机迫使她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她的每一个选择都备受争议。

  瓷器中透见的慈禧

  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历史人物会随着时间的湮灭而化作尘埃,但遗留下来的器物就如青山一般,携带着历史的气息记忆永久地传承下来。

  早在2013年,首都博物馆就举办了《故宫珍藏·慈禧的瓷器》展,展示了100件慈禧用瓷。而在南京博物院的清代瓷器展品中,也有部分慈禧的瓷器。如今,慈禧的瓷器再次亮相,这些瓷器中又折射出怎样的慈禧呢?

  慈禧御用堂名款的烧成,实际是对清代后妃制度的一种僭越,反映了帝制晚期女性统治者的个人嗜好。因为这些瓷器,一改男性皇权所喜好的山水楼阁,麒麟瑞兽,取而代之的是四季花卉,鸟兽等女性偏爱的图案样式,充分体现出女性用瓷的特征。

  慈禧执政的晚清时期,也烧造了一批仿古瓷器,多为仿康雍乾三代样式。这种仿效先朝瓷器式样的做法不仅表现了晚清最高统治阶层对先朝瓷器生产技艺的推崇和继承,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内忧外患的晚清时期,慈禧对于王朝盛世的仰望与追思。

  此次展出的瓷器中要数大雅斋款瓷器色彩浓艳、细腻精巧,体现了典型的慈禧风格,也代表了晚清御窑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平。“大雅斋”款的由来,是一块悬挂于皇帝寝宫养心殿西耳房的牌匾,在那里,慈禧与咸丰皇帝曾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说明在慈禧太后暮年时,也曾怀念那段难忘的岁月,寄思于物,睹物思人。慈禧太后在政治上的种种作为,让我们感叹她的铁腕统治,但在这些瓷器上却也看到了她作为一个女人的情思与温柔。

  多元化视角下的解读

  展览通过慈禧的瓷器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来回顾那段历史。

  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确定为“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Museums and contested histories: Saying the unspeakable in museums)”。《皇室遗珍——颐和园藏慈禧用瓷暨晚清御窑瓷器展》,是否与这个主题相契合呢?答案是肯定的。

  作为记忆之场的博物馆,通过空间展示那些历史时间中隐蔽的光景和难以言说的事实,勾连起过去与当下的生命体验。举办这样一个有关慈禧太后的展览,本身即是对“有争议”的历史有力的回应。而对于历史的幽曲过往,还需留给观众各自评说。

  说明: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总编 : 徐俊锋

  编辑:陈晶晔

  执笔人:居烁

  美编:唐可

  注:文章版权属北京华翰文化遗产博物馆研究院,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该作品。转载请关注公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