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报恩寺,不得不提及石姓。明朝洪武年间,石姓初祖石炬,跟随沐国公赴滇队伍,从南京应天府的江宁开赴云南,并任中军指挥,在途中阵亡。其子石成圭承袭父职,来到当时明州屯田,并落迹崇明,在嵩明繁衍九代。石姓十世祖明朝进士石汝玉,精通风水,喜爱林泉,游遍滇西各地,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携家眷迁往弥渡下川,也就是现在的下武邑。在下武邑繁衍五代后,五世祖石坚的媳妇后家矣姓,虽然在多依厂附近,却相当富有,但富而缺人。石坚的父母允许儿子上门入赘,并约定十代以后归来石姓。因此,石坚所生三子,更名为矣发,矣纳,矣理。从此,矣氏家庭逐渐兴旺发达起来,一直到十代以后服满归来。
十世祖矣应儒娶郭氏为妻,当时,多依地区为讨媳妇兴时闹房七日。矣应儒厌倦几夜的折腾,跑到村后的看马鹿山躲避,结果,被老虎吃掉了。妻子郭氏却已有了身孕,十月怀胎后,生下一个儿子。这娃娃生下来就紧握双拳,哭声不止。家人和外人都疑虑这娃娃是否是矣应儒的骨肉?赶紧把郭氏生娃娃的消息通报给她的娘家,娘家立即来人探视。说来也怪,娘家人一来,这娃娃就不哭了,紧握的双手也松开了。人们出于好奇,拿起他的小手一看,大家都惊喜万分,原来,这娃娃的手掌和他父亲一样,长着一颗红痣,家人给他联名矣时联。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矣时联长大后,虽家庭富裕,吃穿不愁,但母子俩时常思念逝世的亲人。并想,如果不是佛祖的保佑,可能从此绝后了。所以,就产生了一个建寺供奉佛祖的念头。
由于矣氏家族的富有,加上当时人们对佛教的敬仰,不几年,就选址在阿扎鲁东南,多依厂西边的践实溪头,把寺建起来了,并取名为报恩寺。经过数十年的扩建,除了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左殿外,又建了观音殿,关圣殿等。凡有庙会道场,远近信善都前来进香祈祷。
后来,因兵焚之灾,将大寺前的关圣殿及西厢烧毁。其中,还有一段有趣的传奇故事,说的是当时吴三桂落难逃到此地,当吴三桂的人马到达报恩寺时,寺内的僧人已煮好三大锅稀饭等候。吴三桂惊奇的问寺中长老说,你怎么知道我要来此?长老说,明天晚上,关圣人托梦给我说:“明天吴三桂有难来此,你务必帮我熬上三锅稀饭款待他。我虽然不知道关圣人指的是将军你,但我不敢违背圣人的梦托,不管真假,还是熬了这些饭,等候将军你们到来。”吴三桂听了,几步跑到关圣人的像前,抱着关圣人塑像的大腿,放声大哭起来,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滚落到关圣人的腿上。一边哭一边说:“圣人啊,你既然知道我三桂落难,为什么不助三桂一把?”哭声震得整个大殿嗡嗡回响。等吴三桂的人马离开报恩寺后,长老来到关圣人的像前一看,只见关圣人腿上被吴三桂的眼泪滴了两个小泥坑。
吴三桂走后不久,追兵赶到,放火把关圣殿烧毁了。
石姓自入赘后,在多依厂繁衍十代,之后,改归石姓,到大清乾隆年间,由矣时联的曾孙石鸿文,石世瑞牵头,把报恩寺的主殿迁回多依厂。以后,关圣殿迁到德苴重建(即清风阁)。观音殿也在多依厂的报恩寺隔壁重建。
到了清同治乙丑年(1865年),因年久失修,大寺欲倾塌,由国子监太学生石镒和乡绅禹相章,鲁邦强,郭相珍等牵头,进行了全面修缮。后来,由于民族矛盾的激化,发生了红白旗时期的战乱,即便像多依这样偏僻的地方也未能幸免。原本繁荣一时的多依厂,全部房屋都化为一片灰烬,大量灾民纷纷迁往周边各地,但报恩寺却逢凶化吉,殿宇依然。
大寺的正殿供奉着佛祖释伽牟尼和文殊菩萨的塑像,大殿的左檐下挂着一口古钟,高约五尺,口宽直径约为三尺。此钟是石朝在楚雄三花寺当掌柜时铸回来的,不幸的是,在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时被毁,浑厚的钟声从此在多依上空泯灭。
解放后,由于破除迷信,佛像都被推倒。大寺中,先后设立过分区政府,乡政府、管辖区、大队部、革委会领导组、村公所、村委会等。文革后,先后对中殿和大殿进行过翻修。现在,村委会早已搬离寺院,殿宇主体还较完好,但东西两厢已有坍塌。
目前,经过各级的积极争取,报恩寺被州人民政府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多方争取资金240万元对其进行修缮,目前修缮工程已经接近尾声,不远将来,将重放光彩。
文/石光明 图/李武华
评论列表